沃夫岡·艾倫伯格是弗朗茨·李斯特之後的第四代學生,他將薩拉斯特羅歌劇的樂譜手稿和鋼琴縮編版數位化,使其很可能在1891年整部歌劇在音樂會首演後,以及1939年為慶祝格普法特80歲生日而演出第一幕後,才得以重見天日。 (查看樂譜!)
2024年10月3日,他出版了完整的管弦樂譜,讓這部歌劇在133年後重見天日!
立即購買和下載樂譜,根據我們修訂的舞台法,可無限期使用!
沃夫岡·艾倫伯格是弗朗茨·李斯特之後的第四代學生,他將薩拉斯特羅歌劇的樂譜手稿和鋼琴縮編版數位化,使其很可能在1891年整部歌劇在音樂會首演後,以及1939年為慶祝格普法特80歲生日而演出第一幕後,才得以重見天日。 (查看樂譜!)
2024年10月3日,他出版了完整的管弦樂譜,讓這部歌劇在133年後重見天日!
立即購買和下載樂譜,根據我們修訂的舞台法,可無限期使用!
約翰·沃爾夫岡·歌德,1782年以歌德之名為人所知(1749年8月28日生於法蘭克福,1832年3月22日卒於魏瑪),是一位德國詩人、政治家和博物學家。他被認為是德語詩歌最重要的創作者之一。
1828年末,他創作了《魔笛》第二部分的片段,該片段由歌劇劇本作家戈特弗里德·施托梅爾改編,用於歌劇《薩拉斯特羅》。
綠色:歌德原作;黃色:施托梅爾略作修改,無標記:施托梅爾。
歌德的片段可從慕尼黑數位圖書館免費下載。
此外,還有一些其他舞台作品,其歌詞均由歌德創作:
喜歌劇《痛苦的經紀人》—奇馬羅薩作曲
《耶爾茲、利斯特與拉許》-菲利普·克里斯托夫·凱瑟作曲
歌唱劇《埃爾溫與艾爾米爾》
安娜·阿瑪莉亞公爵夫人作曲
約翰·安德烈作曲
歌唱劇《傑瑞與貝特利》-賴哈特作曲
《浮士德》-安東尼·亨利克·拉齊維爾親王作曲
其他
卡爾·愛德華·格普法特(Karl Eduard Goepfart,1859年3月8日生於埃爾福特附近的門興霍爾茨豪森;1942年1月30日逝世於魏瑪)是一位德國音樂家、作曲家和指揮家。
格普法特是教師兼領唱克里斯蒂安·海因里希·格普法特(Christian Heinrich Goepfart)的長子。童年時期,他與兄弟奧托(Otto,魏瑪管風琴師兼城市領唱)和弗朗茨(Franz,畫家兼魏瑪國立藝術學校校長)一樣,從出身音樂世家的父親那裡獲得了良好的教育。 1873年,他進入魏瑪大公爵管弦樂團和音樂學校學習。同年,應父親的邀請,他前往美國,舉辦鋼琴音樂會,並成為巴爾的摩的樂長。 1876年,他繼續在魏瑪學習,並成為弗朗茨·李斯特“星期四圈”(Thursday Circle)的成員。 1877年,他從軍入伍,並擔任團樂手至1880年。在此期間,他主要創作李斯特等人作品的改編版,以及一些小型作品(進行曲、歌曲、室內樂)。 1880年起,卡爾·格普法特以合唱指揮的身份開始了他在各地的巡演(烏爾姆、曼海姆、馬格德堡、巴登-巴登、雷姆沙伊德),但他經常返回魏瑪。 1885年,他創作了童話歌劇《蜜蜂之戀》。同年,卡爾·格普法特擔任該劇在魏瑪宮廷劇院首演的音樂總監。隨後,他創作了歌劇《昆汀‧梅西斯-安特衛普的鐵匠》,該劇於1887年在魏瑪宮廷劇院首演。 1909年至1927年,格普法特在波茨坦生活和工作。
他還是一位小提琴製作師。 [1]格普法特在魏瑪去世,被葬於波茨坦博恩施泰特公墓,與他的妻子相鄰。
Sarastro. Musik-Drama in drei Aufzügen (Libretto: von Gottfried Stommel und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)
Aus der Zeitschrift für Musik 1929:
卡爾‧格普法特七十歲
過去十年的種種事件讓許多優秀的德國音樂家黯然失色,無法像如今那樣喧囂奔放地展現自我。作曲家卡爾‧格普法特便是其中一位默默無聞的藝術家,他於3月8日迎來了70歲生日,現居魏瑪。他獨特的男聲和混聲合唱團曾經將他的名字傳遍——或許可以這麼說——世界各地,至今仍廣為人知。然而,這只是格普法特作品的冰山一角。正是這位年輕人的師從李斯特,才發現了格普法特的歌劇天賦,並積極推廣。在李斯特的推動下,他的首部歌劇《昆汀·梅西斯》在魏瑪首演。除了喜歌劇《卡米拉》和音樂劇《薩拉斯特羅》(莫札特《魔笛》的續集)之外,格普法特還創作了許多成功的、真正具有民謠風格的童話和歌唱劇,
例如,《格明德的小提琴手》曾在施瓦本地區的葛明德以節慶劇目連續演出多年。此外,格普法特在器樂作曲領域也非常活躍。他創作了多部交響曲、交響詩以及一系列室內樂作品,據我們所知,這些作品展現了一位健康狀況極佳的音樂家,其根基遠非浪漫主義,而是維也納古典主義。這也應該成為比以往更深入欣賞格普法特作品的理由。如今,純粹、豐滿、純粹的器樂作品會倍受青睞。
他在信中寫道:「非常感謝您及時發來所詢問的報告,這讓我、我的家人、母親和兄弟姐妹們都欣喜若狂。再次感謝您,不勝感激。願《卡米拉》的音樂給予您最真摯的認可,它的音色曾被李斯特大師譽為‘極其地道的意大利風情’(以下是一段簡潔音樂小例子)。這部滑稽音樂小例子)。而自然的耳朵裡迴盪,彷彿回到了他青春歲月,他曾不止一次地向我保證過這一點。
戈特弗里德·施托梅爾
劇作家、作家
生於:1847年1月13日,德國費爾貝特
卒於:1933年3月20日
戈特弗里德·施托梅爾生於1847年1月13日,卒於1933年3月20日*。他住在杜塞爾多夫,與漢斯·弗蘭克、科塔出版社、弗里德里希·西奧多·菲舍爾等人保持著通信聯繫,並出版了多部戲劇及戲劇改編作品(關於他的更多生平信息已不詳)。
作品
《通往大馬士革之路》(悲劇)1908
格哈特豪普特曼的四幕傳奇劇作《查理皇帝的人質》:評論及第四幕新編,1911
《親愛的戈爾與你不想要的東西》中的一些片段,1912
海因里希·馮·克萊斯特:《施羅芬施泰因家族》(悲劇,第四幕部分,第五幕由戈特弗里德·施托梅爾創作,手稿印刷)。
*此逝世日期由德國國家圖書館和柏林州立圖書館提供,而馬爾巴赫的德國文學檔案館(以及其他一些機構)則註明為1925年。
戈特弗里德·施托梅爾在杜塞爾多夫市
部分遺產
德國傳記
IMSLP
表演藝術專業資訊服務
lobid
1939年魏瑪薩拉斯特羅場景演出